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于1978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部。2016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成为江苏首家部校共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挂靠有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2022年获评江苏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学院秉持“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的院训,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30%(94位)。拥有全国馆校合作联盟、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等8个学科平台。
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引领,深入落实常州大学“15551”思政课程改革方案,探索常州大学特色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思政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项,省级教学竞赛奖16项,出版教材、读本13部。打造校级特色视频课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讲座”,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做法被教育部社科中心列入《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江苏)成员单位、牵头成立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5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社科英才”、省双创博士10人,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4人。拥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聘请全国44位革命纪念馆馆长为学院兼职教师。
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其他项目14项。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25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学40多人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
学院依托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打造“常大十红”特色亮点平台,建成存有全国31个省(市)2608家场馆资料的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原创《信仰之魂—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20讲》特色视频课程、打造“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等品牌活动,决策咨询报告获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等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采纳20余件。依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头成立“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目前已有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12家成员单位。
学院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守正创新,铸魂育人,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地方领军、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