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暨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期读书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2-12-16    访问次数: 415

12月15日下午,常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常州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暨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期读书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青年教师薛明和周辰围绕“常州地区的红色文化与近代工业化道路”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专题汇报和研讨,学院刘超教授与葛吉霞副教授参与活动并担任点评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参加活动。

沙龙活动开始,先由薛明老师进行题为“日方文献中的新四军王甲战斗和塘马战斗”的主题汇报。薛明老师首先根据中日双方文献,交代了抗战时期王甲战斗和塘马战斗的起因以及先后发生的两场战斗之间的关联,随后详细介绍了两场战斗的参战人员、武器装备以及战斗过程,并且对王甲战斗和塘马战斗中新四军得以战胜汪伪军和日军的战斗经验进行了总结。薛明老师认为,通过对这两次抗战史上发生在常州地区的新四军对日作战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略的思考,而且可以为进一步挖掘常州地区抗战史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一定启发。

沙龙活动第二阶段,周辰老师进行了题为“中国城市启动机制比较研究——以常州、保定为例”的主题汇报。周辰老师围绕中国城市发展动力及其制度逻辑这一问题,从“行政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产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结构”以及“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这三个层面,细致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生命周期。随后,周辰老师分别选取保定和常州作为中国北方和南方非省会城市的典型代表,从“政治军事基础”、“地理条件的转化”、“交通枢纽的改变”、“经济基础的转变”、“文化的双重特征”、“偶然因素的影响”这六个方面考察了两座典型城市自近代到改革开放之后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于保定和常州城市发展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并认为保定和常州分别代了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

两位老师汇报结束后,葛吉霞老师和刘超老师分别进行点评和补充。葛吉霞老师介绍了近代常州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商会、农会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常州的纺织业和电力行业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州的工业化变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超老师指出薛明老师的微观史学研究能够清楚交代事件发生之本末,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凝练问题意识,将地方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关联起来,做到以小见大。参与沙龙活动的青年教师围绕“在抗战史研究中,应当如何辨别并利用日方文献中的数据”“中国城市发展动力及城市发展类型是否局限于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本次读书沙龙圆满举行,整体氛围热烈活泼,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后也将继续致力于将青年教师读书会打造成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学术品牌,通过提高影响力,调动更多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